基督教根本缺乏此一学问。
究其原因,可能和人自身的身体结构等也有一定关系,人有两只手、两只脚、两只眼睛、两只耳朵等,更重要的是人的大脑大致可以分为左右半脑。因此,后现代社会必须是在保留现代性社会中自由、民主、人权等等积极的因素,这样建构一个所有生命共同体福祉都得到重视和关心的后现代世界的意义才得以充分显现。
当然,汤先生认识到了现代主义在国内的强大势头,也看到西方企图克服现代主义而建设新的后现代思想的弱小。[23] 唐力权先生(Lik Kuen Tong)专门对怀特海与《易经》进行的比较研究,发表The Concept of Time in Whitehead and the I Ching(怀德海与易经的时间概念)(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74, Vol.1, No.3-4)等论文,并在怀特海与《易经》思想基础上,出版了专著《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序论》(大陆版为1997年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创立了场有哲学。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作为现代主义哲学基础的二元论、还原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35]这样的立场与汤先生的立场也是相同的。[24]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中讨论了上帝在形式世界(永恒客体)与时间性的生成世界之间的媒介作用,上帝是非时间性的活动性存在,而在《过程与实在》中上帝的这种特性被称为上帝的原始本性。
曲跃厚译.过程神学 一个引导性的说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页II。而格里芬、科布则更多关注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积极寻求重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寻求重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这一记载说明,儒家认可新王分封前代之后裔,但此时并没有形成亲——故这样的理论,并将这二代之前的一代绌为另一个层次的五帝。
26. 参见吴锐:《夏殷直道而行说质疑》,《文史哲》2014年第6期。董仲舒在《三代改制质文》中指出,商汤受命之后,亲夏、故虞,绌唐谓之帝尧,周文王受命之后,亲殷、故夏,绌虞谓之帝舜,下一步是《春秋》应天作新王,绌夏,亲周,故宋。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13. 参见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但是,启的这种行径在孟子看来,则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就战国至汉代儒家的历史哲学来看,以二为循环的文-质论(包括三统论和四法论)和邹衍提出的以五为循环的五德终始说,虽然其循环基数不同,属于两个系列,但其思维模式其实是一致的。
皋陶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孔子还明确地说:吾之于人也,谁毀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这样看来,邹衍的转移论虽然是以五循环,但五行相胜的理论和文质救弊的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礼可以以多为贵,可以以少为贵,可以以大为贵、以小为贵、以高为贵、以下为贵等等,这些具体复杂的礼制在三代时期都有不同的规定,但其中贯穿的原则是相同的。
《礼器》下文紧接着又讲到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8周坐尸,诏侑武力,其礼亦然。这一看法其实已经蕴含了东西二元的看法。)16顾先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二 三代之所以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儒家的理想时代,除了礼之外,另一重要因素是德。
17.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二,第287页。对于这些问题,顾颉刚先生已经做了充分的研究,而且还需要从历史和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深度探讨,我们这里就不再涉及了。
(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荀子·王制》) 言必称三代逐渐成为儒家的共识。
按照古人的价值标准,这至少是失德的重要体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因此将殷代的文化概括为祭祀文化也是有相当充足的依据的。四 从孔子开始,直至以《礼记》为代表的孔门后学,以礼将三代历史和文化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构建起了儒学的价值源头。从《礼记》的这些详细记述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三代之所以为一个整体,其根本在礼。11王夫之认为三代之礼在于人心之实然,这和郑玄的看法是一致的。
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与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宗教的起源很早,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来。
《楚辞·离骚》、《山海经》等典籍中也都记有启沉湎于淫溢康乐之事。(《论语·八佾》) 在《礼记》中也记录了孔子关于三代之礼的一些论述: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
从字源的角度虽然不能完全解释礼的起源以及最初的含义,但也可以说明,在甲骨文反映的殷代文化中,礼的主要内容就是祭祀仪式。进入专题: 儒家 。
《吕氏春秋·慎大》也说:汤发师,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儒家的三代史观就是在《诗》《书》所记述的历史(以及传说)基础之上形成的。孔子回答了子张的问题之后,还说:虽百世可知也。
郑玄释为诚,后来很多学者都遵从郑注,虽说这也是从《礼器》原文得来的,并且在《礼器》篇内找到了某种一致性,但其含义总还是有一些迂曲。在古史辨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傅斯年从地理和种族两个方面入手,重构古史。
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尤其是《礼记》的《明堂位》、《檀弓》、《曾子问》、《郊特牲》、《祭法》、《祭义》等篇,详细地记述了夏商周三代(有时也加上有虞氏,成为四代)在祭礼、丧礼方面诸多细节的不同。
极坏的坏人是桀、纣、盗跖。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周是西北的国家,周的祖先起于岐山,但是周人常自称时夏区夏,我们可以推想原来的夏,或也是西北的国家,所以周人自以为接受了夏的文化系统。9孔颖达将其道一也和三代之礼一也作了相同的解释,未必符合原意。后一代之德相对于前一代之德是胜或克。对形成古人的历史知识、塑造儒家历史观最为重要的经典是《诗》《书》。
12.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246页。所以战国时有一句成语,叫做誉尧非桀。
顾先生的四个打破造就了他的层累说。本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礼仪是礼制最为重要的内容。
战国时期,孟荀以及其他一些早期儒家学者更是明确将三代看作一个历史整体。(《孟子·离娄上》)荀子也说: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